新质生产力,这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不仅代表着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方向,更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的生动体现。从纪录片的制作技术到内容选择,从叙事方式到创作理念,新质生产力都在推动着纪录片行业新一轮变革与发展。
首先,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革新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视听艺术本来就诞生于科技,世界每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高清设备、无人机拍摄、卫星遥感、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使得纪录片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世界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这些高新技术手段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腻感,也让拍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
纪录片《星空瞰华夏》第二季,突破传统考古纪录片模式,引入最先进的卫星遥感成像、数字摄影测量、雷达激光扫描、三维动画等高科技制作手段,为观众揭秘前所未见的古代中国;系列微纪录片《奇妙中国》,运用特殊摄影与创意CG动画,生动展现了当下中国工程与科学成就;纪录片《漓江》节目,在千倍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岩石里牙形浮游生物,漓江石灰岩的年代也由此得以确定。《何以中国》《中国》《你好AI》《万物之生贵州篇》等以8K、C G、三地形地图建构、热感成像等展开摄制,都取得了极佳的收看体验。
其次,新质生产力影响着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创作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创作者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用户画像,从而调整创作方向和策略,针对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而对拍摄对象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进行深入挖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加以精准呈现,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纪录片《风起东方》生动讲述了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故事,运用XR、AR等技术打造美轮美奂的穿越场景,首次采用阿里文娱数字人厘里作为串联线索,化身时光旅人,融入戏剧表演、民乐融合秀等,更加契合了Z世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传递了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新质生产力对纪录片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效应取得行业增长,但这种发展模式在当下已经难以为继。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中国纪录片实现从传统业态向创新驱动型态转型。
从纵向产业链维度来看:人工智能(AI) 可以深度参与纪录片的初期风险评估、剧本孵化、中期拍摄和制作剪辑环节以及后期的宣发环节,也能减少对于实景拍摄的需求,进一步压缩制作成本和周期。随着文生视频模型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应用,纪录片IP的孵化周期将显著缩短,成本随之降低,而IP价值则会被放大,并持续累积数据资产,成为驱动纪录片内容创新与增值的重要催化剂。因此我们要用新质生产力的理念,系统重构纪录片创作流程、细化制作门类分工、推动专业团队协作、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统筹全链条生产营销,升级制作运营效率和质量。
从横向跨界融合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赋能纪录片跨界融合,让纪录片长在各行各业的沃土里。纪录片讲述行业故事,传播行业声音,揭示行业发展规律,促进各行各业发展;同时行业的发展又反哺助力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推动纪录片产业的迭代升级。“舌尖”系列及《风味人间》引暴的美食风潮、《河西走廊》对甘肃文旅的拉动、《本草中国》对中医药材市场建设的推动、《我们的国家公园》对生态意识和旅游观念的塑造,还有《超级工程》《大国工匠》等等引导人们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最后,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更是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应当是推陈出新的“新”、是守正创新的“新”。因此,新质生产力推动纪录片的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先立与后破”的辩证关系。纪录片的一些本质特征如真实性,纪实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写实风格等,应该在创作中得以秉持甚至强化。OPAI对于再现历史人物与历史场景具有传统再现方式无可比拟的便捷与观感;Sora能够从海量的视频素材中复现出各种风格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细节肌理丰富,还能模拟出复古胶片的色调、以及不同焦段电影镜头的效果,完全达到了视觉上的“以假乱真”。但对于纪录片来说,真实的历史档案和现实镜像,是一部作品得以存在的基础。而目前文生视频等技术手段还处发轫阶段,还有相当复杂的伦理准则、法律风险等待规范和确认。
同时,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手段上不断创新,还要求我们在基于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观上选好题材,找准方向,深入发掘,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社会现象,传承历史文化,启迪观众思想。纪录片创作者们应当借助新质生产力更加坚守人文关怀,激发家国情怀,为历史存真,为时代画像,为民众立传,用真实影像记录社会大变迁,用真实故事传递人间真善美。这,或许是变化世界中不变的准则。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