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体|无障碍本网站支持IPV6
首页/领导之窗/机构职能/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视听/党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库 > 行业风向

【文艺评论】短视频如何在传统赛道作出新亮点?

2024-12-09 15:21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导读

2024年短视频行业依旧保持昂扬向上的发展势头。对短视频创作而言,各垂类领域日益成熟,走向精品创作和特色化生产,这也让短视频内容精彩迭出。比如文博领域,随着“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日益深入人心,涌现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短视频创作如何从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不断挖掘新潜力打造新精品,本文将以文博短视频为例进一步探讨。

一、“文博赛道”成为短视频创作重要竞技场

(一)优秀文博短视频持续涌现,不断“破圈”传播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十年来,文博遗产通过视听创作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视听+文博”不断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中文博短视频成为重要的流量密码。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哔哩哔哩上线两日播放量超106万,获评9.9高分,相关微博话题量达3.3亿。抖音联合多家博物馆推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H5短视频,通过特效技术将千年文物拟人化,让文物“活”起来,仅4天播放量就突破1.18亿。河南博物院推出系列短视频《中原藏珍》,以一部手机随时随地与文物零距离“对话”。《博物馆说》系列短视频在学习强国、央视频等网络平台走红,143期短视频让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集体亮相,为“文博热”再添一把火。《贵博文物说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诗意的历法”和“厚重的文物”相结合,多元融合讲好中国故事贵州版。山东济南台的《从河说起》系列短视频,用4K超高清技术将文物活化,第一季全网播放量过亿次。2024年国家博物馆推出系列短视频《“艾”看文物》,以数字科技赋能文物活化,结合实景拍摄,让古老文物在云端活起来。这些年,短视频与博物馆、美术馆频繁互动、深度融合,推出各具特色、各有风味的作品,视听内容借助文博主题不断“破圈”传播,也为优秀传统文化书写了新的时代价值。

(二)文博资源成为文化“两创”的深厚土壤

文物、遗产、古籍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了古人先贤丰富的智慧,为视听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资源。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文物遗产的创新传播,短视频行业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为文物遗产插上“蝶变”的翅膀,打造出具有视听特色的数字文博和新的文化体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历史遗存跃然眼前、精彩呈现,“双向奔赴”的文博与短视频,使冷门的文物、博物馆在短视频平台日益成为顶流。

(三)多元主体各显其能,百舸争流竞相参与

文博短视频领域的创作主体非常多元,并具有较强专业性,这也使得文博短视频不是简单“制作”,而是专业知识加持下更高水准的文化创新。广电机构利用媒体优势打造出一批精品佳作,值得注意的是地市广电勇立“潮头”,抓住这波流量挤进头部赛道,如系列短视频《从河说起》彰显出地市台的创作力量和巧思。在各地政府策划指导下,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下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抓住流量风口,成为文博短视频创作的先锋力量。自媒体积极参与,从不同视角发现和解读文博故事,如博主“水星逛博物馆”作为浙江大学的考古博士生,带大家探寻古墓,发现特殊文物,以现场探秘为特点深入不为人所见的文博世界。各个领域的创作主体“共答一题”,持续推高文博短视频发展热度。

二、以知识化、年轻态、交融性书写时代“标签”

经过十年发展沉淀,文博诸多领域被纷纷开掘,不可避免陷入创作“桎梏期”,面对下个十年和用户期待,如何将“老酒”酿出“新味”,如何延续这一赛道的高流量繁荣亟需解题破题,有三个方面值得探索。

一是以知识化为着力点,讲好文博故事,营造文化意境。文博短视频在创作定位上,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娱乐消费、电子榨菜,对文物古迹的发现解读蕴含着对专业知识的视听复现。快消品时代“知识性”“专业性”日益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这也要求文博短视频创作要更具“内涵”。通过场景化呈现,更加强调代入感,让历史文化知识可见可感,从而创新讲好历史与现代、文明与文化的故事。还需要开拓多重叙事下的内容解构与重塑,“打开”文博的诸多侧面,积极打破认知隔阂,展现文博短视频的唤醒功能、文化资源的激活功能,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复现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深植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视听文艺具有较强的文化塑造力,短视频虽短但表现力和渗透性很强,通过视听赋能打造文物新的文化符号,不断营造虚拟视听世界的文化意境,创造在细微处赏乾坤的新审美体验,从而不断塑造传统文化多元璀璨的时代价值。

二是以年轻态为标识,强调网感化呈现,实现社交裂变传播。从传播来看,短视频天然具有社交属性和互联网基因,作品简平快,非常容易抓住网民注意力。在网络空间,主流价值与主流人群的耦合式传播日益形成共识,网民中的主流人群恰恰是当前的年轻一代。这就要求文博短视频要在古老的历史遗存中,抓住符合年轻人审美和接受特点的创新点,打造文博短视频的“年轻态标识”,比如融入动画、游戏、演绎等元素,强调网感化的Z时代表达,甚至是赛博艺术的跨界融合。以科技感为特色,通过技术艺术文化有机融合,营造视觉奇观,比如《“艾”看人物》的数字虚拟人、《从河说起》的4K展现等等,不断拉近冰冷文物与用户的距离,以网络时代的特有艺术感染力、塑造力,创新讲好文博故事。同时积极利用短视频平台和广电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通精准传播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传播的多元反馈,包括评论评价、留言弹幕、官媒点评等等,形成持续的社交声量。

三是以生态建设为方向,深挖文博短视频多元价值,打造融合发展新生机。对文博短视频而言,精品创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以此为“圆心”万向延伸渗透到不同领域,搭建多元发展的生态脉络。一方面从文物到短视频,需强化价值转化与增值,尤其要深挖文化价值、突显知识价值、展现传播价值、创新时代价值,有被广泛认可的价值才能持续变现。从而继续延伸,创新构建文博短视频产业链,积极强化文博短视频特色IP打造,推动视听业态边际融合,不断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一体化开发配套衍生品。比如与文旅深度融合,推出特色研学,组织用户粉丝进入博物馆、学校等更多场景,实现从“看见”到“沉浸”到“体验”的延链式发展。另一方面,以视听为媒通过文博短视频让世界看见中国,打造国际传播新载体,以世界共通的艺术审美、文明探秘的好奇体验,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去,同时也是在拓展海外市场空间。推动文博短视频不断实现视听与文博的融合,观赏与体验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国内与国际的融合,不断形成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